瀏覽人次:
4509
輔導股長
助人技巧簡介
生命中如果不作一些努力,勇敢去冒一些險,和吃ㄧ些苦頭,便無法成就一些事。
生命中如果不作一些努力,勇敢去冒一些險,和吃ㄧ些苦頭,便無法成就一些事。
~Erich Fromm~
大部分的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點,都需要被幫助,以便處理那些阻礙個人成長限制其潛能的困擾。你們可能想學一些技巧以幫助他人,助人工作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工作,他們不僅讓人們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面貌,而且可以讓我們獲得個人及專業的成長。
什麼是「助人」
在此處助人可以被界定為幫助個案探索其情感、使之獲得洞察,以利在生命中做出積極正向的改變。助人者與個案是一起工作的,以獲得這樣的結果。過程中,助人者催化改變的歷程,而個案決定改變什麼以及如何改變,助人常常是一種有效的管道,幫助個案從情緒的痛苦淵藪中得到釋放,幫助個案發現生活的方向,並獲得促進改變的回饋。在者助人歷程能讓個案歷經健康的人際關係,朝向個人成長,關注生命存在的議題,並學到有價值的技巧。
助人技巧同時包含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方式。這些包括:專注與傾聽、封閉與開放式問句、重述、情感反映、挑戰、解釋、自我表露、贊同與再保證、立即性、訊息提供、給建議等。
助人、諮商與心理治療
此三者的差異常常是混淆不清的。助人是一個較廣泛的用語,他們包含了醫生、諮商師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與其他的服務人員所提供的協助。新進助人者與以上的人員在介入的目標、提供及接受協助的人、技巧及接受的訓練室有區別的。
一、新進助人者的助人目標在做好傾聽,增進成長,以及協助轉變。對於複雜的問題應交由其他專業的人員來處理。
二、新進助人者對於那些心理相當健康的人,是較能夠有效處理的,這些人可能需要協助他們將其面臨的危機以及緊迫的問題談出來,或者是協助他們各方面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三、新進助人者並非受過進階訓練的專業人士,所以不同稱他們為心理師或治療師。
二、新進助人者對於那些心理相當健康的人,是較能夠有效處理的,這些人可能需要協助他們將其面臨的危機以及緊迫的問題談出來,或者是協助他們各方面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三、新進助人者並非受過進階訓練的專業人士,所以不同稱他們為心理師或治療師。
對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相異點。這兩者用以下的方式作為區分:治療時間的長短、個案、提供服務的素質、所呈現問題的類型,但兩者都能是以助人的基本技巧作為基礎的。
助人的催化面
對於那些處於情緒傷痛的人而言,有效的助人工作能夠提供支持與釋放。除了情緒的療癒,助人工作幫助個體設定它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助人者對於個案與他人的互動方式給予回饋,而這可能是他人不敢對個案說的。助人者也可以讓個案經驗到一種與他人健康的,沒有傷害性的關係。並且能夠學習到有效的生活技能並獲得其潛能,也能夠幫助個體處理存在的議題。
助人的問題面
助人有著著正向的特質,但也可能有問題的一面。有時助人提供一種足夠釋放以致於讓個體處在一種適應不良的情境或關係中。助人者也可能營造出個案對助人者的依賴,或是助人有時會灌注他們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個案,多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為何成為一個助人者
對於大多數助人者而言,助人似乎是一個自然的傾向,許多人天生有助人的需要,這種天生的需要加上助人的技巧的學習後,才能夠整合成為好的助人者。
健康的誘因:在助人的過程中,我們是著去了解,我們為何助人,這對我們是有幫助的。許多人是基於健康的理由去幫助別人,有些人則是利他的和想要位別生生活作一些改變。此外人們會發現他們有傾聽和支持他人的天賦,或是有些人覺得助人和其文化價值是一致的,於是追求助人生涯。
不健康的誘因:人們有時將他們塑造成不幸的解救者或給人建議忠告智慧傳遞者。潛意識的,人們也許因為他們本身的需要而想幫助別人,進而是助人唯一種發展關係的方式。也有些人利用幫助他人讓自己覺得優越。或是利用幫助他人來解決自己過去未竟的事物。不管如何,當助人者只關心自己的困擾時,那麼之後的問題常就因此而發生。
助人三階段模式的基礎理論
助人的歷程包含三個階段:
一、探索階段:幫助個案探索他們的想法、感覺、行為。
二、洞察階段:幫助個案療界他們的想法、感覺、行為。
三、行動階段:幫助個案在其探索和洞察的努力下決定所要採取的行動。
助人技巧模式的工作任務。對於個案所提出來的問題,助人者和個案做所有階段的循環。
二、洞察階段:幫助個案療界他們的想法、感覺、行為。
三、行動階段:幫助個案在其探索和洞察的努力下決定所要採取的行動。
助人技巧模式的工作任務。對於個案所提出來的問題,助人者和個案做所有階段的循環。
三階段的重要要素
同理的合作
助人者要儘可能的去了解他們的個案,而且要知道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同理心,指的是在認知層次上(他們想什麼、說什麼)以及情感層次上(他們感覺什麼)去了解個案。雖然有時助人者和他們的個案一樣有感覺,但是助人者要了解,痛苦、生氣、挫折、愉快、及其他情緒,是個案的而部是助人者的的情緒,才能做到同理。同理是一種不加評斷、真誠關心的態度。
另外助人歷程是合作的,其中,助人者充當個案的導師或教練,以面對和處理問題。而不是告訴個案該如何過日子的專家,而是催化歷程的專家,協助個案去為他們的自己的問題解決做出決定。
基模的改變
機模式一個「抽象的結構,構成或產生經驗型態或主題」。換句話說,是一組想法、感覺、知覺、記憶、和行動。我們的基模中儲存所有我們經驗到的和學習到的事。所以用改變基模的想法來看助人過程中改變是如何發生的,這樣的想法是有用的。在助人的歷程中,很多是我們想法經過重組重構而變得更有適應性。
隱含的過程
許多在人際關係中所發生的事,是在隱含的層次中發生的。要有效的助人,助人者必須對他們自己內在歷程有所了解,才能對於他們的動機、困惱、助人行為的意圖,有所覺察;此外,助人還須對個案的反應有所覺察,並保持尊重與好奇。個案常將他們的感覺隱藏起來,助人者若能了解這一點,將對助人的歷程產生巨大的影響,助人者就能夠到達個案的面具底下,去發現個案真正的感覺是什麼。當個案充分暸解和體驗他們的感覺時,就能夠接納那些過去不被接納的感覺加以接納。
基礎倫理議題
新進助人者在學習與演練助人技巧時,可能會遇到倫理兩難的問題,當他們遇到倫理的困境,新進助人者往往不確定該如何以專業又符合倫理態度的方式來作反應。
何謂倫理?倫理是一種道德標準,用來保證專業工作者能夠提供水準的服務,並且尊重個案的權利。依倫理的態度而行也指從法律和法規來規範一個人的專業。雖然新進助人者還不是正式的專業人員,但他們也必須遵從法律與專業的規範,以便用來評價助人關係中的責任和行為標準。
普遍性的倫理原則
一、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在不影響他人權利下,個人決定以及行動的權利。這項原則授予個人基於他們的信念而決定行動的機會。也就是允許個案再不傷害他人的原則的情況下,有權去做自己的決定。
二、有益性:有益性指的是在助人中想去「做好事」以及提升他人的成長,許多助人者進入專業而能夠幫助人們改善生活。這樣原則清楚的指出,助人者應該致力於他人的成長與發展。
三、無傷害性:無傷害性可以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前提是,沒有傷害性」。專業人士需要去確認他們介入以及行動不會反過來傷害到他們的個案,助人者的疏忽即使是無心的也會導致問題(如沒做好保密)。
四、公正性:公正性可是唯一種公平性,或是確保所有人類均享有平等待遇與資源。也許有人解釋為,他們有倫理的責任固線部分的時間,沒有利益或收入的去幫助別人。助人者應該讓那些付不起費用的個案都能夠享受助人服務,以矯正助人服務的分配不均,例如從事志工或自願服務。
五、忠誠:忠誠指的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能夠信守承諾並值得信賴。忠誠是助人者與案主關係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如果在助人過程中,對於兩造同意的事情,助人者缺乏守信的能力,那麼助人過程將少有進展。
六、真實:真實是指說實話,這是在助人以及研究情境中會遭逢的兩難問題,是一個有利而且必須的倫理原則。個案常會依賴他們的助人者提供誠實的回饋,以提供個案成長及改變的機會。
新進助人者的基本倫理指引
一、知道自己的限制在哪裡
二、以個案的需求為焦點
三、暸屆文化的角色
四、覺察你的價值觀
五、避免有害的雙重關係
六、依德而行
不管你做什麼,或是夢想能做什麼—開始做就對了。
放膽去做,是會有天份、力量、與奇蹟的。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如何開始晤談
再第一次談話的開始,助人者需要做一些事情,包括自我介紹、說明助人的過程與結構、討論保密的限制、並問一問個案希望將晤談的焦點放在哪裡。
接下來幾次晤談的開始,助人者也許會靜靜的坐著,等個案談他們的心事,或者問問各按他們那天要談什麼,助人者不能假設個案會繼續他們前一次晤談所談的東西,也不能假設個案會和上一次晤談有相同的感覺。
如何發展焦點
對於新進助人者而言,通常最好是一次以一個問題為焦點,否則有時會變的混淆而什麼都不能解決的危險。ㄧ個清楚的焦點,通常都包括依個特定的行為例如和室友吵架等問題。焦點不要太模糊或是太鬆散。要聚焦時,助人者多半會問個案目前覺得罪困擾的問題,也許要花幾分鐘時間決定最迫切的問題,因為個案通常覺得某一個問題較為重要,但事實上另一個問題才是更嚴重的。
一旦聚焦後,助人者開始探索階段,將目標放在個案對問題觀點的瞭解上,助人者的目標是在了解個案對問題的經驗。雖然焦點停留在問題上,助人者還是可以探索個案對問題的擔心究竟如何影響他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生活的其他部分。當雙方都探索了個案對問題的經驗,他們可以探究原因並發展洞察,知道問題是如何發展的,又為何一直持續。最後,在洞察的輔助下,雙方可以思考個案想處理的問題。如果個案還沒準備好要改變,可以有的行動就是想一想如何改變(例如,如果可以的話,擬希望是怎麼樣的?或是,擬希望事情能有所不同嗎?)然而,如果個案對於改變有心理準備,助人者可以和他們發展具體的行動計畫,或是修正既有的行動計畫,如此,個案每次離開晤談時,都能所關注的焦點有特定的洞察和行動。
再接下來的幾次晤談裡,個案也許會有新的擔心需要去探索。也許所呈現的問題是一樣的,但是對於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介入處理之後,個案可能會改變他們的觀點。另一種情形是,問題可能和以前的完全不同,因為其他事情可能變得更為迫切,因此個案會花一兩次的晤談來處理一項問題,助人者必須尊重各岸對晤談焦點的決定。然而助人者必須覺察並評估各種可能性,個案也許每次晤談都會轉移話題而逃避在日常生活中做改變。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助人者可以用立即性及挑戰技巧,以協助個案探索他們對於做改變的困難。
如何發展適當的界線
助人者需要學習處理助人關係中的界線(例如,對於參予角色的基本規則及期望)。界線可以是助人者關係的結構(例如時間長短、費用、接觸、保密等),或是對於互動關係的性質(如雙重關係),有意思的是,理論學者對於界限議題談的不多,所以助人者需要透過臨床的經驗及教訓判斷怎樣的界線是最適當的。
一開始,助人者必須澄清保密的原則、時間的長短、以及付費的規定。通常助人者會刻意避免和個案在晤談關係之外共同參予社交活動,以便維持客觀,業能讓個案較容易表露自己。包含新人不適合一開始就把自己私人電話給個案,以便維持純淨的治療關係,所以最好一開始就討論,以便個案能清楚這些規則,並知道助人關係中的適當行為。如果當你對於界線的適當有懷疑時,向督導尋求諮詢通常是很有用的。
如何結束晤談
助人者必須覺察到晤談的時間,以便遵照契約中對晤談時間的規定。在晤談結束前5至10分鐘之間,助人者會提醒個案晤談快結束了。對於即將結束的提醒,讓個案有時間準備離開,並反映他們在此次晤談完成了些什麼事情。有些個案可能會在結束前幾分鐘才帶出重要的感覺,他們也許是害怕助人者的反應,也許對所討論議題不清楚,也可能是要試著控制助人者,以延長晤談的時間。雖然不能斷定是什麼原因,助人者都應該試著了解個案這樣的行為。
在晤談結束方式方面,助人者可以開始問個案對晤談的感受,以及對所完成事項的感覺。對晤談的處理是重要的,如此助人者才能清楚個案對於不同介入方式的反應,以便計劃下一次的晤談。
對個案在晤談中所做的,助人者會給予增強,以鼓勵他們思考,並在晤談之萬的情境做改變。有些助人者會給回家作業(例如,練習微笑、對其他人打招呼),或是要個案災要他們在晤談中所學到的。摘要是可以增強他們成就的。結束時,助人者有時會握握手,或是給些微量的社交語(如,助你有一個好假期),這樣就可以讓個案轉回他們的日常生活。
個案問題的概念化
在一次晤談和下一次晤談的間隔中,助人者必須想一想個案的問題,試著對個案的問題做概念化。具體而言,他們需要想一想問題的緣起。潛藏在底下的主題,以及適當介入方式,以協助個案。助人者在每次晤談結束後做過程紀錄,以協助自己記得晤談過程中出現的重要議題,這是促進概念化的好方式,紀錄最好是在晤談過後馬上做。(內容包括:主要內容是個案說些什麼;個案未說出的潛藏含意;個案如何逃避焦慮做改變與防衛的阻礙;個案的扭曲之處;情感反轉移;與個人對於介入方式的評量與不同介入方式的評估。
結束
因為助人者不會永遠繼續,分離是不可避免的。當助人者和個案在契約關係侷限範圍內完成了他們可以完成的,助人者和個案關係就該結束了。他們也許會歷經好幾個探索—洞察—行動的循環。來處理不同的問題,直到個案覺得他們準備好了,可以應用晤談過程中所學到的來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中問題。助人的工作目標之ㄧ是讓個案準備好離開助人限而倚賴自己。
轉介
個案的需求有時會超過助人者資格及能力所能提供的範圍。(如,藥物濫用、飲食異常,精神疾病等,並且當助人者並不專精這些議題,或沒有可以處理的資格時),或者如個案的開立藥物、長期治療、學習障礙診斷、金錢上的協助、住屋資料、法律顧問等也會需要轉介服務。助人者必須小心的說明轉介的原因,否則個案很容易覺得自己沒有希望,需要無止境的處理,或者自己是很糟糕的個案。
參考文獻:
林美珠、田秀蘭(譯)(2021)。助人技巧: 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 (第5版)(原作者:Clara E. Hill)。學富文化。